最近有件小事,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。就那么区区65名印度士兵,出现在了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联合军演现场,阵容不大,但侮辱性极强。这一下,可把西方世界给整不会了,质问的声音劈头盖脸就砸了过来:新德里这是要干嘛?“为什么要参加对欧洲构成生存威胁的演习”?
这问题问得挺好,就是答案可能让华盛顿和布鲁塞尔有点下不来台。这背后,是一个曾经被美国捧在手心里的“准盟友”,在被现实一次次无情打脸后,终于决定不陪你玩儿了。印度用行动明明白白地告诉全世界,那套所谓的美印“玻璃友情”,在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大锤猛敲之下,早就成了渣。
大哥翻脸比翻书还快
想当年,美印关系那叫一个“蜜里调油”。特朗普的总统任期刚开始,印度总理莫迪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华盛顿拜码头。在镁光灯下,莫迪那句“印度永远的朋友”,喊得是情真意切。虽然这番话让他回国后被政敌骂得狗血淋头,但也足见他当时对美国是抱了多大的期望。
可惜啊,友谊的小船,在现实利益面前,说翻就翻。特朗普政府这头刚把印度吹成“印太战略”里制衡中国的“天选之子”,希望它冲在反华第一线;那头关税大棒就抡起来了,一点没含糊。先是一笔25%的“对等关税”让你尝尝鲜,接着又拿印度买俄罗斯石油说事,再给你叠加上25%的惩罚性关税。
这还没算完,特朗普随后又大笔一挥,签署行政令,把印度铜及其制品的关税直接拉到骇人听闻的50%。同时,依据《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》,对所有“直接或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”的行为再加一刀,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,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,要背负全球最高的综合税率。
这通操作,直接把印度上下都给干懵了。合着你美国这是把我当朋友呢?这分明是既想让马拉车,又想把马的草料全抢走,顺便再抽马几鞭子。印度媒体都看明白了,美国政客心里哪有印度,指望抱美国大腿对抗中国,到头来除了当炮灰,什么实际好处都捞不着。
朋友没得做生意也免谈
短暂的错愕过后,新德里迅速回过神来,反手就是一套反击。莫迪一改往日的温和形象,直接对全国放话:“印度永远不会损害农民、奶制品从业者和渔民的福祉……我知道这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,但印度已准备好。”这话说得,那叫一个决绝。
嘴上说着,手上也没闲着。印度商务部火速拉出一份报复清单,瞄准美国的大豆、杏仁、苹果这些农产品,准备加征15%到20%的关税。外交部更是火力全开,痛斥美方行为“不公平、不公正、不合理”,同时积极串联巴西这些金砖兄弟,琢磨着建个“反关税联盟”。
最让华盛顿肉疼的,还是军事领域的釜底抽薪。据路透社报道,印度直接叫停了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军售大单谈判,包括“斯特赖克”装甲车、“标枪”导弹和一部分波音飞机。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·辛格更是干脆利落,直接取消了原计划的访美行程。
外交圈里甚至有传闻,那段时间,白宫的电话打到莫迪办公室,就像石沉大海。昔日信誓旦旦的“永远的朋友”,一转眼,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,连电话都懒得接了。两国关系,瞬间跌入了几十年来的冰点。
东方故事有了新主角
在跟美国硬碰硬的同时,莫迪的外交罗盘指针,也开始悄悄地转向东方。他做了一个让所有西方分析师都跌破眼镜的决定:亲自飞往中国天津,出席上合组织领导人峰会。
这个决定为什么这么震撼?因为就在不久前,印巴冲突再起,巴基斯坦空军用的正是中国提供的战机和导弹,把印度的战机揍了下来,让新德里颜面扫地。按正常剧本,印度这时候不更应该哭着喊着抱紧美日的大腿,一起对付中国吗?
可莫迪偏不。他选择了一条让西方观察家们直呼“绝对不可能”的路,带着诚意访问中国。在他们看来,这简直是石破天惊,标志着多年紧张的中印关系,终于有了破冰回暖的可能。而美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造的“拉印制华”包围圈,眼瞅着就要被撕开一个大口子。
在天津峰会上,莫迪不仅规规矩矩地签署了联合宣言,甚至还公开谴责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的打击,呼吁加沙停火。这已经不是暗示了,这简直是站在世界舞台上,明晃晃地跟美国唱反调。那边《纽约时报》还在感慨印度是“遏制中国的最佳选择”,这边现实已经给出了响亮的耳光。
成年人只看利弊
国际关系,说到底就是一本生意经。印度之所以能来这么个180度的大转弯,背后是一笔谁都能算明白的经济账。我们掰着指头算算,这道选择题其实一点都不难。
根据数据,印度在2024财年对美出口总额大约是775亿美元,去掉各种成本,净利润撑死也就45到70亿美元。但同一时期,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打折石油,总金额高达527亿美元。因为能享受到每桶近30美元的巨大折扣,印度光是转手倒卖这些石油,就能净赚超过90亿美元。
如果这些原油再经过自家炼油厂加工一下,变成成品油出口,利润更是能轻松突破100亿美元。现在特朗普的要求是什么?他让你为了保住那份最多70亿美元的生意,去放弃一个稳赚上百亿的买卖。这题别说莫迪了,就是小学生来了,都知道该怎么选。
所以,印度选择向中俄靠拢,根本不是什么意气用事,而是最纯粹、最理性的趋利避害。再说了,安全上呢?连美国学者自己都承认,中国在几乎所有军事领域对印度都保持着压倒性优势。跟中国搞军事竞赛,对印度来说不仅没必要,更是“玩不起”的烧钱游戏。既然美国这个“准盟友”压根靠不住,凭什么要硬着头皮去给它当炮灰?
结语
毫无疑问,中俄印这个“战略三角”如果真能成型,潜力是无穷的。三个国家加起来近30亿人口,经济总量占全球五分之一还多。俄罗斯有能源,中国有全套的工业体系,印度有巨大的劳动力和市场。这三者要是真能拧成一股绳,全球地缘政治的版图恐怕都要重画了。
但我们也要头脑清醒。这个三角关系目前能凑在一起,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有美国这个共同的外部压力。尤其是印度,它的外交传统向来就是左右摇摆,投机性极强。你看,印度媒体前脚还在吹捧“东方时代”,后脚就毫不客气地提醒中国,要小心印度的“三姓家奴”操作。
事实上,莫迪去中国之前,特意先绕道访问了日本;而印度国防部对“取消百亿军售大单”的说法,也出来打了个太极,说“相关程序仍在进行中”。这些小动作都说明,新德里精明着呢,鸡蛋从来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,随时都在给自己留后路。
对我们而言,印度的靠近当然是个好信号,但战略定力比什么都重要。跟一个信用记录不太好的国家打交道,任何用未来的承诺换取当下利益的“期权”式交易,都显得不太现实。不守信用有不守信用的玩法,立足当下,一事一议,先把能拿到手的好处拿到,或许才是最稳妥的。毕竟,能将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更深地纳入我们的经济循环,本身就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。至于那个传说中的“铁三角”能不能炼成真金,这事儿,还得让时间来回答。
股票办理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