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#
光落人间 康复工程托起特殊家庭的希望
“跟我学,勾脚,蹦……”东至县尧渡镇的民居里,7岁的小帅在奶奶引导下重复指令。一遍。又一遍。这个孤独症合并多动症的孩子,曾让全家陷入深渊。去年进入县特教学校后,他竟喊出了“奶奶”。写下了“人”“口”“日”。甚至能从1数到100。短短一年,奇迹在政策的光照下发芽。
破局:从“扛不起”到“放得下”
小帅的康复路曾是金钱的漏斗。合肥五个月治疗,耗去十几万积蓄。压垮了脊梁。如今,政府每年发放1.5万元康复补助,特教学校学费全免,每学年再补贴2000元生活费。奶奶抹着泪笑:“这束光,把家照亮了!”。而74岁的帕金森患者赵自明,蜷在崭新轮椅上看老伴挑辣椒。去年他走路摇晃,老伴日夜搀扶。如今村级“帮代办”服务送来轮椅,老伴吴国霞双手一扬:“终于腾出手干活了!”。
政策清单里藏着温度:
•0—14岁残疾儿童:每年1.5万康复训练资金;
•精神残疾人:千元药费补助直达账户;
•辅具适配:轮椅、助听器、假肢量身定制。
2025年至今,1403名精神患者获140.3万元药补,126名儿童踏上康复之路。数字冰冷?不!那是223个家庭重新握住的生机。
织网:三级联动与“永不迷路”的守护
在尧渡镇,“镇残联+村社区+监护人”拧成一股绳。99名精神残疾人的药费补贴背后,是家庭医生定期随访、监护人护理培训、个性化服药方案。把风险拦在门内,把希望种进心里。
更有一张数字网托住希望。申请表在线提交,专家视频评估辅具需求,适配档案季度跟踪。县残联的承诺斩钉截铁:适配一件,必管用一件。而纪委监委的暗访直插要害:“补助资金到位吗?”“康复效果满意吗?”督查组推开特教学校的门,翻查54名儿童的康复档案,紧盯每一分钱落地。
共生:康复之后,人生破茧
康复只是起点。东至县正探索“康复+就业”的闭环。让能站起来的,也走得出去。假肢矫形师、辅具技术员、特教助教……新职业从政策蓝图里浮出水面。檀骏副镇长目光灼灼:“我们的目标?康复一人,就业一人,幸福一家!”。
小帅奶奶的手机里存着孙子跳舞的视频。笨拙却雀跃。赵自明的老伴在院里晒辣椒,红艳艳铺满竹匾。轮椅上的他眯眼笑。这些瞬间拼成答案:所谓民生工程,不过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抓住光。
政策会过期吗?东至县的回答是——
当残疾儿童走进课堂,当帕金森老人摇起蒲扇,
当抑郁者家属不再绝望……
温暖便有了自己的年轮。
股票办理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