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【1】
夫葬也者,藏也,欲人之不得见也。骨无痛痒之知,冢非栖神之宅。(丧葬的本质是掩藏,是为了让人无法看见。枯骨已无知觉,坟冢也非灵魂安息之所。)
曹丕临终前颁布《终制》,这惊世骇俗的薄葬宣言,直指世人迷障。
世人总以为陵墓巍峨、珍宝陪葬可显尊贵,可护魂灵。殊不知,金银珠玉反成招祸之媒,宏大封树徒惹盗掘之眼。汉室诸陵惨遭焚掘,“骸骨并尽”,岂非“焚如之刑”?厚葬封树,看似尊荣,实埋祸根。
大道至简。真正的智者,深知“藏”的精髓。曹丕选择“因山为体,无为封树”,唯求“易代之后不知其处”。这份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对虚名浮利的摒弃,恰合道家返璞归真之旨。藏形于山野,敛迹于无形,方是长久安身之道。
【2】
灾异之作,以谴元首,而归过股肱,岂禹、汤罪己之义乎?(灾异的发生,是上天对君主的警示,若归咎于大臣,岂是禹、汤罪己的圣王之道?)
黄初四年日食,有司循例奏请罢免太尉。曹丕断然驳回!
天象示警,根源何在?曹丕深知,上位者的一念一行,皆牵动天地气运。若遇灾异便推责臣下,是饰非文过,更是对“天人感应”至理的悖逆。他引禹、汤圣王“罪己”古义,直指核心——真正的担当,是反躬自省,而非诿过于人。
此诏如惊雷,震醒百官:君王尚能“罪己”,臣子岂敢懈怠?当各虔其职,修己安人。这份**“归咎于己”的坦荡胸襟,正是修身处世的至高境界**。
【3】
备不晓兵,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!'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’,此兵忌也。(刘备不懂兵法,岂有连营七百里还能拒敌的道理?'将军队铺展于低湿险阻之地者必为敌所擒’,此乃兵家大忌!)
夷陵战前,斥候报刘备树栅连营七百余里。曹丕闻之,一语道破天机!
他引兵法古训“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”,直指要害。兵力分散于复杂地形,看似阵势浩大,实如将死穴暴露于敌前。山川险阻本可倚仗,贪多求广却自陷泥沼。这非兵力多寡,而是统帅能否洞察地理玄机,深谙“集中优势,以简驭繁”之道。
果然,七日后捷报至,刘备兵败如山倒。曹丕此断,正是以道家“见微知著”、“守一应万”的智慧,观表象而洞悉本质。
【4】
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,若限年然后取士,是吕尚、周晋不显於前世也。(十户人家的小地方,必有忠信之士。若限定年龄取士,那姜太公、周朝王子晋这等大才,岂非永无出头之日?)
黄初三年,曹丕颁诏破除取士积弊。
他深知,明珠常蒙尘,大器多晚成。若以年齿画线,姜尚八十遇文王、周晋幼慧而夭,岂非皆被埋没?真正的贤才,或如璞玉深藏,或似老松经霜。他下令“勿拘老幼”,唯才是举——通经术之儒,达文法之吏,皆予其位。
此策破除了僵化教条,如清泉荡涤陈腐,让才路广开,使野无遗贤。唯才是举,方合天地生养万物、不拘一格之大道。
【5】
自古及今,未有不亡之国,亦无不掘之墓也。(自古至今,没有不灭亡的国家,也没有不被发掘的坟墓。)
《终制》中此句,如暮鼓晨钟,敲碎帝王长生迷梦。
曹丕以史为镜,冷峻点破:强如尧舜之世,终付沧桑;巍巍汉家陵阙,难逃劫灰。兴衰更迭,本是天地运行、阴阳流转的必然。执着于“江山永固”、“陵寝永存”,恰似螳臂当车,徒增笑耳。
唯有洞悉“无常”之理,方能于鼎盛时存敬畏,于权势中知收敛。他选择薄葬,不仅是身后安排,更是对“万物有成毁”大道的彻悟与臣服。这份面对终极命题的清醒与通达,正是帝王心性修炼的至高之境。
帝王心印曹丕五言,非权谋机变,乃洞穿世相的智者心印。薄葬藏真,是放下对形骸的执着;灾异罪己,是扛起对天命的敬畏;洞察兵忌,是以简驭繁的制胜之道;破格取士,是顺应人才生长的自然;看透兴亡,是对历史铁律的坦然。帝王之业终成土,唯有合道之言,可越千年而熠熠生辉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办理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